華為真的絕望嗎?重點是後面的申請吧!
市場還是在美中貿易戰打轉,總是在思考貿易戰打起來哪些類股可能會有機會,那些可能會受害;華為概念股,部分今天仍呈現弱勢,轉強的有全新、南亞科等,當然個股也有其他議題支撐,這才是重點,台廠多是代工,代工對象非常多,其實要看營收占比影響來判斷。
認真來看美中談判的禁令,中間有講到:要取得商務部許可,才可以購買相關零組件;且美國也開了延緩時限,讓晶圓廠與華為溝通改善其行為;再來看看任正非的演講,說明並不排斥美國的技術,等審批後...;為概念股真的這麼差嗎?風聲鶴唳時,避一避是對的,仍然要看個股的狀態而定;而華為向美國商務部提出申請能否得到允許才是重點!
因為禁令關係,各個供應商清點法遵後,因應法令作調整;未來真的不再做生意了嗎?再來到底怎麼評估華為在這次美中爭議營收可能受到的影響?雖然在歐美會受到影響,也不要低估因為民族意識吹起,中國市場可能增持占比,畢竟中國的人口是美國人口近四倍,這場戰爭仍然是富小孩與窮大人的戰爭;討厭的地方在於軟體的使用,對中國市場影響不大,本來就是自成一格的地區,但對於其他市場呢?歐洲市場佔華為現有營收占比15%會否受到影響?華為新提出的Project
Z作業系統是否真的如他們所說的能夠整合各個系統,相容性與廠商的支援度才是重點!
我到對整件事情沒有過度悲觀,想想當年如果華碩推出eee
PC的獨立系統,那時候沒有放棄的話,現在又會是怎樣呢?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